•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古今宗谱

简论:夏氏宗谱认祖中的名人情结

时间:2017/8/8 12:31:26   发帖人:夏明府   来源:夏氏宗亲网   阅读:3277   评论:0
内容摘要:简论:夏氏宗谱认祖中的名人情结  ●夏正江  翻开夏氏家谱,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无论是三五百年、还是上千年的谱系传承,不少家谱中都有或夏禹王,或少康帝,或无余,或杞东楼公,或夏光庭公,或夏竦公为一世祖的记载。作为谱系研究,试可作如下分析:  一、从家...
  简论:夏氏宗谱认祖中的名人情结

  ●夏正江

  翻开夏氏家谱,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无论是三五百年、还是上千年的谱系传承,不少家谱中都有或夏禹王,或少康帝,或无余,或杞东楼公,或夏光庭公,或夏竦公为一世祖的记载。作为谱系研究,试可作如下分析:

  一、从家谱的功能上讲,有激励后人上进、光宗耀祖的作用。编修家谱,本来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原于平民化情结。因为史书上,往往只剩下帝王将相,老百姓想在历史上留个名,只有家谱一个载体。人们想知道“历史中我的故事”:想知道那些与他们血脉相连的先祖们,曾经有过什么样的生活和遭遇;也想知道,历史上那些曾经地位显赫的人,那些舞文弄墨的高士,是否和他们也有血缘关系,如果有则可以当作楷模教育子女,将来好光宗耀祖。2008年与友去洛阳瞻仰白居易墓,见有南洋华侨白姓家族寻根为其立的认祖碑文。网上有位旅居美国的孔姓女士写博文,说她先生也很喜欢家谱,经常炫耀他外公的爷爷是解放休斯顿战役中的英雄,照片就挂在休斯顿首府的议院大厅里。先生得意时她便说:“我的先祖是孔子”,传承2500多年拥有200多万家族成员,于是她先生便没声了。可见光宗耀祖的思想在海外华人中也深深扎下了根。

  二、从编修者的角度看,有手头资料有限、寻根溯源难的原因。古人修谱,不象现代有网络可以利用,而且苦于通讯、交通不便,向上溯源难度可想而知。按理,第一代移民离开祖居地后,肯定记得自己祖上两三代人的名字,但是迁徙到新地居住后,由于人丁太少暂时没有修谱的必要。等本姓氏繁衍十数代人编修家谱上溯祖源时,了解祖系情况的前几代移民早已故去上百年,乃至数百年。后人修谱向上溯源时,只能从古典书籍中找到同姓氏名人的名字,按传说联上,是否经过充分考证,就不得而知了。本人就见家谱上明白无误地写着“无余”为一世祖,但中间若干年却明显地存在着谱系空白。

  三、从编修的条件上看,古代只有士大夫以上有较强优势。《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现存的《孔子世家谱》,已有2560年83代的明确传承脉络,《夏氏家谱》中,只有“秘书堂”夏光庭[夏远]公支系有较清晰的传承脉络,原因何在?原因是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历代帝王为禁止人民造反,极力推崇孔夫子“君君臣臣”的理论,古代很多地方的州府都建有“孔庙”“关公庙”两个必备建筑。据此推理,古代孔氏家谱编修时,当然会得到朝庭支持,至少在尊孔盛行的年代能理直气壮地公开修谱。至于夏氏夏光庭公支系,主要是有其世孙夏竦公做过北宗宰相,数百年家道没有衰落,加上自夏朝失国后,夏竦公是夏氏族群中第一位做到宰相官职的,后世修谱时,族群中自然也就趋之若骛了。

  四、从人的生殖繁衍能力看,唯独少数名人支系庞大,与史不符。名人之后由于继承的基因优良,聪明人多才力雄厚,有修谱的经济实力,这不可否认。但与名人同时代的人,只要身体正常,繁衍后代的能力也一样很强,如果不遇上印第安人被强大异族和先进文明侵害的情况,其族群也一样会庞大。为什么很多族谱都被湮灭了呢?这里有修谱认祖想沾祖上之光的原因,也有宗谱隐恶扬善的原因等。可以设想,秦桧陷害岳飞,挨了千年的骂名,想认、敢认秦桧为祖先的家谱恐怕就不多。曹操本来是个英雄,但自从被史书被咒为奸雄后,后世修谱追认其为先祖的怕也不多。不仅如此,连曹操究竟姓什么还有诸多争议,唐人所作《金陵春梦》第一集就称蒋介石为“郑三发子”,即说蒋介石姓“郑”。鉴于族谱隐恶扬善的功能,在一些无法查证先祖名讳的姓氏修谱时,认个同姓的名人为祖,教育激励后代,就在情理之中了。凡此种种,就造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同姓氏中,某些名人祖先后世枝繁叶茂、族群庞大,或一支独大的现象。而这种现象,与历史的真实,显然相去甚远。按现代人的思维,因为家里太穷,自己的儿孙拜有钱有地位的人为祖父、父亲,能得到资助,生活得好,当然会高兴,在谱系上挂到谁的名下可能不太在意。但对于整个姓氏发展的历史而言,我们将这种情况认定是绝对正确的,就有失偏颇了。所以,现代人修谱,要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何其难矣。

  总之,面对摆在眼前的家谱,理性地分析其深层原因,才是我们唯一正确的态度。只有这样,就不会因为追溯到帝王将相的祖先而肓目骄傲,也不会因为没有传承到名人的血脉而烦恼。因为今人对历史的任何认识和历史的真实面目之间,总是有差距的。

  历史永远是老师,今人永远是学生。

  发贴者:夏正江

标签:夏氏 宗谱 认祖 名人 情结 
相关评论

夏氏宗亲网  版权所有  手机号/微信:18908662169


夏氏宗亲网为纯属公益性的网站,无任何商业目的,弘扬大禹文化为夏氏宗亲提供寻根问祖,沟通交流,资料查询。全站资料永久免费对全球的夏氏宗亲开放,若发现网站所载信息若有不准确之处,请与管理员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

闽ICP备170181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