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关于夏朝的故事(大禹)
这篇“关于夏朝的故事”的编写完成,是承蒙“互联网”这个平台,才使我收集到了夏朝的许多有关资料。我才能“东拼西凑”地将“夏朝的故事”编写完成。我衷心地感谢“互联网”,感谢在互联网中发表有关夏朝故事资料的作者及有关的作者。
于夏朝的故事(大禹)
夏朝的先祖出自黄帝,黄帝是有熊氏国君(部落酋长)少典的儿子、姓公孙、名轩辕、娶西陵国的女子为妻,她就是嫘祖。黄帝共生有二十五个儿子,单独获得姓氏的有十四人十二姓(十二姓是: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佶、儇、衣)。嫘祖是黄帝的正妃,生有两个儿子,这两人的后代都做过天下的国君。一个儿子叫玄嚣,即少昊,号金天氏,他封于江水(今四川省绵阳地区。江水即岷江)在岷江河畔居住。另一个儿子叫昌意,他封于若水(今四川省雅安地区、包含今攀西地区、眉山、乐山地区。若水即雅砻江)指其在雅砻江中下游,盐边一带定居下来,号有蚕氏。
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颛顼于若水,年十五佐少昊,二十岁即帝位都高阳(今河南省濮阳县)号高阳氏。帝娶屠牛氏女生骆明,骆明姓姒生伯鲧,娶有萃氏女曰志(也有史记记载是女喜的),孕岁有二月,值帝尧五十八载于公元前2143年戊寅六月初六生大禹于僰道之石纽乡(今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此段系我谱记载)。(注:经查证僰道之即古石泉县,石泉县即今北川羌族自治县。北川石纽村、刳儿坪为禹诞生之地)。
禹承祖姓姒、名文命、字高密。其父后封于崇(今河南省禹州市),此时鲧、禹在阳城,今河南的登封县已建立大部落,王城岗就是禹在未受禅让前的诸侯国遗址地。
这时候,已到了氏族公社的后期。生产力发展了,一个人生产的东西(产品或物资),除了维持自己的生活,还有了剩余。氏族、部落的首领们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权力,把剩余的产品变成自己的私人财产,变成氏族的贵族。有了剩余的产品,部落和部落之间发生战争,捉住了俘虏,不再把他们杀掉,而把他们变成自己的奴隶,为他们(贵族)劳动。这样,就渐渐地形成了奴隶和奴隶主两个阶级,氏族公社已开始瓦解。
尧时,由于洪水患难,尧召开部落首领会议,大家推荐鲧去治理洪水,鲧治水九年,成绩未显著,舜帝代尧行使天子职权视察治水工作,认为鲧治水无力,将鲧处死于羽山(今山东蓬莱县东南)。接着命鲧的儿子禹继任治水之事。禹接受任务后,娶涂山氏(江洲、今重庆市。一说今安徽蚌埠西,又说今浙江绍兴境内。也有说禹在治水中途,路经江洲与涂山氏)女曰女娇,辛壬癸甲婚后四天就去治水。他聪明勤劳、待人和蔼、言而有信、又能以身作责。他吸取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为了平治水土,跋涉山川,走遍了当时整个中国,无论什么穷乡僻壤,不论有人无人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经过实地调查,禹采用了以疏导为主的办法来根治水患。
大禹亲自率领二十多万治水群众,立即与伯益和后稷一起浩浩荡荡地,全面地展开了疏导洪水的艰苦卓绝的劳动。他一路穿山越岭,树立木桩作为标志,测定高山大川的状貌。他在陸地上乘车,过水时乘船,过沼泽地时乘橇,过山地时穿登山鞋。他左手拿着准绳,右手拿着规矩,按四季规律治水。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在今山西省河津县西北)。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挤得十分狭窄。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常溢出河道,闹出水災来。禹到了那里,观察好地形,带领人们开凿龙门,用“积薪煅烧水浇”的办法,把这座大山硬是凿开了一个大口子。这样,河水就畅通无阻了。
禹在治水中亦关心百姓的疾苦。有一次他看见一个人穷得把孩子卖了,禹就把孩子给赎了回来。见有的百姓没有吃的,他就让后稷把仅有的粮食分给百姓。禹看到民不聊生的景况,觉得自己身上的担子很重。又一次他看到一个罪人,顿时号啕大哭起来:说:“天下太平,百姓便会安居乐业,我听人说过,一个男人要是有地耕,便不会吃不饱饭;一个女人要是有布织,就不会衣不遮体没有衣服穿。现在天下出了罪人,是因为我没有把水治好哇”。
于是,他每天吃不饱,睡不好,冥思苦想着怎么样才能治理好洪水……。禹穿着破烂的衣服,吃着粗的食物,住着简陋的席篷,除了指挥抗洪外,每天手持耒锸,带头干最苦最脏的活。几年下来,他的腿上和胳膊上的毛都脱光了,指甲磨破了,手掌和脚掌结了厚厚的老茧,躯体干枯,脸庞黧黑。
在这十三年治理洪水的过程中,大禹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听到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还有婴儿的哇哇哭声。助手劝他进去看看,他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第二次经过家门时,他的儿子正在妻子的怀中向他招着手,这正是治水工程紧张的时候,他只是挥手打了下招呼,就走过去了;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长到十岁多了,跑过来使劲把他往家里拉,大禹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水未治平,没空回家,又匆忙离开,没进家门。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为人们治理洪水的伟大奉献精神,被世人传为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
禹是古代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治水是与治国养民结合进行的。在治水害的同时,还指导人们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大兴水上运输,重建家园。每治理一个地方,都主动团结氏族部落酋长,完善政权建设,使百姓安居乐业。史书记载,洪水退去后,一块块平原露出水面,他带领人们在田间修起条条沟渠,引水灌溉,种植粟、黍、豆、麻等农作物,还让人们在地势低洼的地方种植水稻。不仅治理水患获得巨大的成功,而且农业生产也取得了进步。孔子曾颂扬禹治水的功德说:“我简直找不到他的一点缺点,他的宫室简陋却没有想到要改善,而是尽全力平治水土,开沟洫,发展农耕,鼓励人民从事劳动。”(参见《论语·泰伯篇》)。
在治水中禹走遍天下,对各地的地形、习俗、物产,都了如指掌。并制定了各州的贡物品种。禹还规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区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绥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绥三服进纳不同的物品或负担不同的劳务;要服,不纳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则根据其习俗进行管理,不强制推行朝中政教(参见《尚书·禹贡篇》)。
大禹治水成功,使他在人们的心中建立了极高的威望。舜召集各氏族部落酋长开庆功大会,赐给他用美玉琢磨而成的玄圭,以示其丰功伟绩。当舜年老时,众人一致推举禹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舜晚年的时候,禹已完成了治水的大业,于是他带着妻子到外地巡游去了,他让禹在他走后接替他的职位。那时候有个习惯,老首领让贤以后,为了让新首领行使职权,早日树立威信,使民众的心逐步转移到新首领身上,老首领要离开都城,去过普通人的生活。
帝舜虽然让位了,但人民因为他的政德仍然惦念他。在他一百岁的时候,到南方巡游,突然患病死在了苍梧山(今湖南省宁远县南),噩耗传来,国中臣民无不悲哀。
大禹听到此讯也是悲痛欲绝,亲自率领众大臣以隆重的礼仪,为舜建造了陵墓,并在苍梧山修庙祭祖,这就是至今犹存的陵墓和舜庙。大禹殡葬了虞舜,带娥皇、女英二妃返都。二妃痛不欲生,当船过湘水时,竟双双投江而死。人们不忍心说她们死了,而说她们变成了湘水神,因此称作湘妃。
舜死后,禹守孝三年,仍按传统的禅让制把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但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再即天子位。
禹继位后(公元前2070年辛卯岁),中原各部落逐步形成以夏族为中心的领导集团。禹在这个集团中的地位已初具王权性质。但是他没有忘记肩负的重任,没有忘记天下的长治久安,虽然身居高位,却不贪图享乐。为了治理天下,他还经常外出巡游了解民情。大禹巡游期间,看到多数部落首领对他毕恭毕敬,可是也有的部落首领并不把他放在眼里。他让治水时专司刑罚的皋陶制定了一些规定,各氏族部落如有不听号令者,就要以刑罚来惩办。禹还有组织的对不听教化多次叛乱的苗族进行征伐,打败了苗军,处死了三苗酋长,势力范围迏江淮流域。之后“四方归之,辟土以王”。
帝禹为了巩固统治,把全国分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进行管理。一次到南方巡视,在涂山(今四川省重庆市)约请诸侯相会。禹为纪念这次盛会,把各方诸侯部落酋长们送来的青铜铸成九个鼎,将九州的山水形势都分别铸在上面。并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