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大禹文化

禹夏三分动千年

时间:2017/8/4 15:14:18   发帖人:夏明府   来源:夏氏宗亲网   阅读:1289   评论:1
内容摘要:禹夏三分动千年  摘要:分析夏启封无余于越、桀子獯育西奔就戎、周奉东楼于杞这三次夏禹后裔重大三次分化的成因及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禹、越国、夷、文化、匈奴、杞国  禹挟平水伟功,整合中原诸部落,得肇中华公器之端。惟在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力水平下,地产的提高有赖于土地的自然禀赋。恰古茅山以北的杭越之地经禹治理水患“东至于...
  禹夏三分动千年

  摘要:分析夏启封无余于越、桀子獯育西奔就戎、周奉东楼于杞这三次夏禹后裔重大三次分化的成因及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禹、越国、夷、文化、匈奴、杞国

  禹挟平水伟功,整合中原诸部落,得肇中华公器之端。惟在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力水平下,地产的提高有赖于土地的自然禀赋。恰古茅山以北的杭越之地经禹治理水患“东至于海”、指导土人耕作“鸟田”之后物阜渔丰,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得舟船之便则善养国民,极具发展生产潜力。因之禹不惜御驾亲征,说好听点是“东巡会稽天下诸侯”,实则号令当地的东、徐、淮诸夷少数民族共同开发环杭州湾地区。其后的禹子启显然继承和发展了这样的发展战略,并封启的庶子无馀于“秦余望南”(现杭州市内。据《越绝书》越絕卷第八越絕外傳記地傳第十)专镇绍兴地区谋发展,是为古越国(都句乘,今诸暨牌头)之渊薮。迭经千年的发展,亦即公元前500年左右,越国逐渐形成气候并上演出了历史上著名的卧薪尝胆、吴越争霸精彩剧目,从而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禹后无馀及其子孙经营越国千多年来,形成了灿烂辉煌的将中原农耕文化与东夷渔稻文化相兼容并蓄的古吴越文化,其经济文化的影响力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幅射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特别是公元1127年宋建炎宋室南渡后,大量随跸而至的中原百姓,避锋余杭地区经年,将中原古风与吴越文明相浸染并客携赣、粤、海外,显然,江右庐陵、客家文化之先范源头在当时的宋都临安、绍兴一带。

  在在中原,作为政权权力角逐的中心场。其规则不相信万年基业,只听凭舟水相逐。“汤商革命”推翻了禹建国历14世17王计471年以来的夏朝政权。改朝换代,在一个讲究世袭继承、聚族而居、国家管理手段单一的奴隶制社会里,从肉体上消灭前朝皇室继承人当为第一要务。但从《夏商形势图》上看,或许是商汤的“革命行动”是从河南商丘自东向西地攻击而不可能是包围,所以却给了与西方少数民族相邻并具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夏桀及其儿子獯鬻以逃生的机会。夏桀固然死在南逃路上的南巢(现安徽巢湖),但獯鬻却因逃进了祖上禹的祖望之地西羌和西戎而得以生存!这就是后来的司马迁在《史记.匈奴列传》中所谓的:“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的由来。当然,与獯鬻一同西逃的还有《诗经.大雅.公刘篇》所描写的主人公刘等部族。公刘“迁西戎,邑于豳......豳人悉从(公刘后人)亶父而邑焉,作周”。至于后来周人坐了天下,周天子念及祖上当年的难兄难弟,封禹后人东楼公于杞,那是表相。其实周武王的母亲太姒、周幽王时演绎“烽火戏诸侯”的主角褒姒本身就是禹裔姒姓女子!另外,从某种角度看,被赶到大西北作为匈奴的一部分,称之为南匈奴的獯鬻及其子孙还是很有血性的:从公元前十六世纪开始的商、周、春秋战国历秦、汉、三国直至魏、晋、南北朝,在二千多年的时间内,不断有匈奴“南窥”。公元431年尚有南匈奴铁弗部刘勃勃高举禹夏国姓大旗,号大夏天王。在复国和利益的驱动下不断挑战中原汉政权。所以,禹夏獯鬻,真不简单。

  禹夏后人除上述远离和逃离中原封建政治统治中心的二大支外,剩下的就是被汤商留在杞地以“忧天”形象示人、甘当顺民的杞国夏朝后人。商周之际,杞国人被有意放在几个大的诸侯国之间。虽存古夏之礼,但不能自保,屡受欺凌,致一路东迁,公元前445年终亡于楚惠王之手,国破家亡。其后裔“益复不显”(北宋史官王珪)并分化出诸多姓氏。

  追根溯源,当今禹之后裔多源于此。



  发贴者:wenergang    时间:2009-9-27

标签:禹夏 三分 动千年 
相关评论

夏氏宗亲网  版权所有  手机号/微信:18908662169


夏氏宗亲网为纯属公益性的网站,无任何商业目的,弘扬大禹文化为夏氏宗亲提供寻根问祖,沟通交流,资料查询。全站资料永久免费对全球的夏氏宗亲开放,若发现网站所载信息若有不准确之处,请与管理员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

闽ICP备170181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