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传略佚事

皖江大儒夏世钦

时间:2017/8/1 15:07:41   发帖人:夏氏宗亲网   来源:夏氏宗亲网   阅读:1158   评论:0
内容摘要:皖江大儒夏世钦,字衡瞻,号槐轩亦怀宁睡儿,清代诗人,诗论家,著名教育家。    大儒自幼聪颖,十几岁就考取秀才,每逢岁考,总是名居魁首,二十岁拔贡生。诗才敏异,思路清越,不肯拾人牙慧。一次在四松岭与人摆擂斗诗,安庆府督学现场命赋《梅花》诗,他笔不停挥作七律四十又九首,篇有...
  皖江大儒夏世钦,字衡瞻,号槐轩亦怀宁睡儿,清代诗人,诗论家,著名教育家。
  
  大儒自幼聪颖,十几岁就考取秀才,每逢岁考,总是名居魁首,二十岁拔贡生。诗才敏异,思路清越,不肯拾人牙慧。一次在四松岭与人摆擂斗诗,安庆府督学现场命赋《梅花》诗,他笔不停挥作七律四十又九首,篇有主题,句无雷同,督学叹为奇才。但他不热心于八股文,一直中不了举。当年参加顺天府乡试,他的诗文深受京师同乡方苞的赞赏,中年以后方苞曾荐举他应博学鸿词科,但落选,据传当时阅卷者已经评定他和本府桐城同乡刘大魁“合格”,尽管他的诗文写得文辞工丽,但当朝大学士张廷玉为避同乡之嫌,竟将他与刘大魁打入了冷宫。
  
  曾为安庆府教谕、攥修,数年告归,以讲学著书为乐,开馆授徒,普教诗学,学生数百人。自他之后,怀宁出现了一大批诗人,其中不乏皖江三啸、鲁瑸这样的大家,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受他的影响,都曾或多或少的得到了他的亲点,故大儒又人称“皖江师表”。乾隆后期的著名诗人,诗论家袁枚曾称誉:“睡儿、星村、啸村,为皖诗人表著者。”
  
  他为后人留下了《槐轩论诗法》、《槐轩千家诗解》、《衡瞻先生诗集》、《论诗偶记》等大量的诗词文章,自清代康乾盛世至今,影响诗学数百年。《槐轩论诗法》中“盖首句出韵,名为孤雁入群;末句出韵,名为孤雁出群”这是大儒对旧体诗最著名的独特的见解,也是后人公认最有造诣的理论;《注解》的论平仄中“一句诗有几字平必有几字仄,然一三五之平仄犹可不论,二四六之平仄必要分明,韵在句尾”这样的论述也是影响深远。真佩服在那样的年代大儒不拘泥于旧体诗的拘束,活用了语言的元素;他进一步探求了诗文的艺术形式问题,讲究诗文的“神气”“音节”“字句”以及相互间的关系;他本人的诗文,大多铿锵上口,音调高朗,富有韵律之美。他的诗学主张和诗文特点,对后人乃至当时还未成型的“桐城派”文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大儒一生非常关心教育,在为官安庆府教谕、攥修时,曾主讲于安庆府培原书院。归里后,他首先创办了“皖山书院”。《大清书院详考》一书中的有关章节说:“皖山书院,有课堂一十二间。书院开学时,衡瞻亲临讲课,前往聆听的人很多,课堂几乎容纳不下。”后来他又联合相继创办了“潜岳书院”、“培荆书院”。这些书院基本都在潜怀两邑,他去书院讲学或察看都很方便,书院教授的内容,大儒吸取了自己的教训,着重“四书”、“五经”“诗”、“赋”,学做八股文。每月进行课试,作为科举考试的预备。除做八股文外,还考试诗、赋、古文、策论等。凭夏世钦的文名和才气,书院的学生不乏来自江南徽州以及外省各地,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大儒编选的《槐轩千家诗注解》、《槐轩论诗法》等诗学先资,能够风靡大清中后期华夏各大书院,成为必备的诗学教材,也就顺理成章。
  
  在老年,大儒为了“敬宗收族”,他首修了潜怀夏氏宗谱,撰写制订了《家训家规》,确立了夏氏报本堂,凡是所有宗族事务,他都忙得不亦乐乎。夏氏历来是书香门第,大儒的父亲长年在外经商,他的叔叔和兄长也都是以读书为业,因此在他年少时就帮助祖母参与家务事情的管理,从小深知家训家规的重要性,加上后来几十年儒家思想积累和渊厚学术造诣,夏世钦所撰订的夏氏的《家训家规》大放异彩,后来成了当地至江南名门望族修谱时必不可少的范本。
  
  据传大儒有一个儿子刚开始做官的时候,他就教训道:做官无论大小,都要把老百姓的事放在心上,家中还有一些薄田,我们吃吃饭是没有问题的。在儿子的任上,碰上了他的大寿。听说儿子的同僚要为自己制作锦屏,还要召集乐人徽班祝寿时,他坚决推辞,不同意大张旗鼓,儿子拗不过只好作罢。
  
  最后在为了选择父母安葬地,他花费了很多精力,在迁灵柩的那一天,正碰上天下大雨,加上年老体弱,大儒因此一病不复返,没过多久也就去世了。在遗书中他告诫儿孙们为民、为教、为官都要与人为善,恩泽桑梓、敬宗爱族、惠及乡里才不负这些年他的教诲之意。
  
  发贴者:xhzxxd122  时间:2015-3-26

标签:皖江 大儒 夏世钦 
相关评论

夏氏宗亲网  版权所有  手机号/微信:18908662169


夏氏宗亲网为纯属公益性的网站,无任何商业目的,弘扬大禹文化为夏氏宗亲提供寻根问祖,沟通交流,资料查询。全站资料永久免费对全球的夏氏宗亲开放,若发现网站所载信息若有不准确之处,请与管理员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

闽ICP备170181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