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古今宗祠

寺庙、祠堂与祭祖

时间:2023/4/3 12:32:10   发帖人:夏忠联宿州夏湾   来源:夏氏宗亲网   阅读:1551   评论:0
内容摘要:寺庙、祠堂与祭祖人们通常以为,自古以来,寺庙是用来拜佛的,祠堂是用来祭祖的。其实不然,从来没有一成不变的“自古以来”。寺,在秦汉时,是皇帝下设的直属办事机构,一直沿用到清初,“寺”改为“院”。比如,大理寺改为大理院。后来才有“寺院”的称呼。汉朝时,佛教传入中国,由皇帝的下属机构鸿...


寺庙、祠堂与祭祖

 

人们通常以为,自古以来,寺庙是用来拜佛的,祠堂是用来祭祖的。其实不然,从来没有一成不变的“自古以来”。

寺,在秦汉时,是皇帝下设的直属办事机构,一直沿用到清初,“寺”改为“院”。比如,大理寺改为大理院。后来才有“寺院”的称呼。汉朝时,佛教传入中国,由皇帝的下属机构鸿胪寺接待。为了弘扬佛法,皇帝又在鸿胪寺下面增设一个专门的办事机构,即佛寺,最初的佛寺是学术机构。随着历史的发展,佛寺由学术机构,演变成了烧香拜佛、念经超度的宗教场所。从此,佛寺由教化世人的学府变成了佛教的圣地,人们对其顶礼膜拜。

寺庙,本是两个称呼,即“寺”和“庙”。最初是帝王祭祀先祖神灵的地方。《尚书》曰:“庙者,貌也,先祖形貌所在也。”五帝及夏商时代,庙为天子专有士大夫不敢建立家庙。“国之大事,唯祀与戎”“祀”是“礼”核心形式之一,“礼”是帝王统治社会的典章规范,祭祀是帝王的特权,甚至用奴隶作祭品直到周朝,诸侯贵族才能庙祭。中国古代是等级森严的社会,最能体现这种等级差是祭祀。历代帝王将相都把祭祀看作国家权利的象征,统治人民的支柱。周朝的《周礼》规定,王建太庙,诸侯贵族建宗庙,士大夫建家庙。同样是庙,但规格不同。汉朝的《礼记》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礼不下庶人”,平民不准庙。

平民无庙,不能庙祭,怎样祭祀祖先呢?人死入土为安,坑葬平埋叫墓,墓上堆丘叫坟。东周的春秋以前,帝王墓上筑陵,贵族墓上建冢(坟),奴隶平埋,有墓无坟。故孔子曰“古也墓而不坟”。东周战国以后,平民去世才逐渐有坟,但仍有限制,贵族坟大,平民坟小。平民不知道墓址,就不上坟,只能路祭或家祭。知道墓址,可以墓祭。周朝以后,平民有了坟,才能上坟。路祭、墓祭、家祭,是我国封建社会平民祭祖的主要形式。

唐朝开元二十年颁布“六品以下达于庶人,祭于寝”,平民不能建庙,可以家祭。南宋诗人陆游“家祭无忘告乃翁”便是“六品以下祭于寝”的写照。宋代修庙依然是官僚阶层特权,品级太低不能建庙,平民就更不能建庙立祠了。南宋朱熹在《朱子家礼》提出把家庙改祠堂,让中下品阶层用建祠堂的名义建家庙,但仍属于精英主张,平民建庙立祠仍受等级限制。嘉靖十五年1536年),批准庶人于寝北为龛,也祭祀四代祖先”、“许民间皆联宗立庙但万历继位后,颁布了《大明会典》,对《品官家庙》的建设予以限制规定,平民依然不能堂而皇之建立家庙和祠堂。清朝顺治十年《清文献通考·群庙五》“十年,议定郡王以祀追封祖父于家庙,贝勒以下祀追封祖父于坟墓。”由此可见,对于平民建庙立祠,仍然没有明确开放。所以虽然明朝嘉靖十五年对民间建庙立祠开了口子,但明朝万历以后的屡次限制,尤其是近邻皇权的北方,在时禁时放的形势下,平民建庙立祠依然是小心翼翼。

寺庙一体,是平民祭祖变通的结果。寺庙是早期祠堂依附的前身,在清朝康乾盛世以前的几千年,平民祭祖的形式主要是路祭、墓祭、坟祭、家祭。汉朝时出现了墓寺,因为帝王虽然不允许平民建庙立祠,但允许建寺供佛,也允许建庙供神,所以民间就在墓地或附近建造寺庙或禅院也叫墓寺、坟寺,通过供佛祭神来达到祭祖的目的。比如各地在墓地附近建立的土地庙、财神庙“褒忠衍福禅寺”演变杭州岳王庙河南三苏墓的墓寺广庆寺南京江宁建中村秦桧家的坟寺旌忠寺司马光自家墓地旁余庆禅院等。早期祠堂大多隐形依附于寺庙,祠堂的出现,与寺院、神庙家庙有极大的联系

祠堂的普及,是康乾盛世的杰作。清朝康乾时期,清政府提倡并推动建庙立祠,祭祖敬宗,编修族谱,以推孝治,维护统治,终于打破了几千年的宗庙禁锢,祠堂从此普及百姓。尤其是富庶的南方,真正兴起了建庙立祠之风。雍正二年颁布《圣谕广训》云“笃宗族以昭雍睦,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立家庙以荐烝尝,修族谱以联疏远,使群黎百姓家喻而户晓也乾隆进士赵冀说“今世士大夫家庙皆曰祠堂”。通读《圣谕广训》,可以知道,宗祠承载着书院、家谱、祭祖三位一体的功能。

随着清朝康乾盛世对平民建庙立祠的真正开放,墓寺式的祠堂彻底脱离了寺庙体系,黎民百姓名正言顺地建立宗祠,摆上先祖牌位,祭祖敬宗。宗庙、家庙、祖祠、宗祠、祠堂,历经千年坎坷,终于走入寻常百姓家。

清初以后,有的宗族谱牒、修祠碑记,记载着在宗族寺院的基础上修祠叙谱,是符合历史事实的。比如安徽宿州夏氏夏桥清嘉庆19年的夏氏碑记中,有寺院、庙宇的记载,就明确证明了寺庙是祠堂的前身。寺院、家庙、宗祠的演变、分离与融合,是一部曲折的祭祖发展史。建立宗祠,编修家谱,对于凝聚宗族共识,加强民众团结,增强人民友谊,助力儿童教育,展示建筑美学,弘扬民族文化,维护社会稳定,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文/宿州夏氏22世夏忠联

     2022年4月26日



相关评论

夏氏宗亲网  版权所有  手机号/微信:18908662169


夏氏宗亲网为纯属公益性的网站,无任何商业目的,弘扬大禹文化为夏氏宗亲提供寻根问祖,沟通交流,资料查询。全站资料永久免费对全球的夏氏宗亲开放,若发现网站所载信息若有不准确之处,请与管理员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

闽ICP备170181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