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夏氏源流

镇江回族夏氏祖源考辨

时间:2017/8/21 10:20:06   发帖人:夏明府   来源:夏氏宗亲网   阅读:3180   评论:0
内容摘要:镇江回族夏氏祖源考辨  我读辽宁马文清先生《回族谱序与宗源考略》之“夏氏宗谱梗概”文有:“这段涉及回族先民迁徙的重要资料,虽系判断认定,有待回族专家学者与族人继往正史觅踪。或深挖古谱资料,确立族史研究课题,历经艰苦努力缜密探讨,弄清夏氏回族宗源前景,定会明朗可观。”...
  镇江回族夏氏祖源考辨

  我读辽宁马文清先生《回族谱序与宗源考略》之“夏氏宗谱梗概”文有:“这段涉及回族先民迁徙的重要资料,虽系判断认定,有待回族专家学者与族人继往正史觅踪。或深挖古谱资料,确立族史研究课题,历经艰苦努力缜密探讨,弄清夏氏回族宗源前景,定会明朗可观。”

  李佩伦先生在该书序文中也说:“回族应该寻回失落的历史阶段,不应对自己的昨天失忆。可以传诸百代的历史,却不见全貌,难得其详,难窥其深,令人慨叹。寻迹觅谱,这是对历史的反思,对性灵的陶冶,也是自我文化启蒙”。因之我感慨万千,惭愧不安。从而激起探讨宗源之决心。同时因我为文清先生所提供的夏氏谱牒中某些失误,而在此一并更正。

  江苏镇江回族夏氏家谱,在《济南穆斯林》及马文清先生的巨作《回族谱序及宗源考略》中均有刊载,其谬误之处有:

  1、夏不鲁汗丁之后裔(在清净寺的)夏东升与夏得升二人常混而为一,今见福建泉州《重修清净寺碑》碑文称:夏得升明隆庆年间(1568)任主持。清乾隆《泉州府志》称:夏东升在明万历年间(1588)任主持。东升、得升虽同一世系,实属二人。

  2、“摄思廉”一词我误译为“摄思廉犹言主教也”,在阿拉伯文本意为“宗教之明证”。

  3、始祖不鲁汗丁之出生地我采用“二地均属大食”说,后经新疆穆斯林学者魏德新先生的指正,实乃波斯(今伊朗)卡泽伦人。

  4、夏不鲁汗丁的教派

  王建平先生著《波斯苏非与中国塔利格的历史关系》中指出:“波斯苏非到达中国的最令人信服的例子,莫过于泉州城外的一位高贵的谢赫(今译筛海意为长者)名叫鲍尔汗丁·卡泽龙尼建立的道堂了。”另《闽书抄》和《泉州府志》、《伊本·白图太游记》都有相同的人物和史实。有鲍尔汗丁即夏不鲁汗丁是一个苏非。应属于一种上乘的理学和精神修炼功夫,并不在普通信徒当中广布传授。随贡使来泉州的夏不鲁汗丁,虽为苏非,但是十分重视教乘的宗教徒,他主持的就是“回回教”。

  江苏镇江夏氏的祖脉,先父德祥公曾有言:“我夏氏扬州一支来源于山东地方”。但稀有资料,今得我夏氏族人及好友学者之帮助有如下考略:

  明德堂夏氏族人仅是中国回族夏氏的一个小支系,人口至今不过上百人,不能代表中国回族夏氏。目前所得资料证明全国回族夏姓大约已有万人,再说江苏镇江回族夏氏之家谱,仅叙述了始祖的一些情况,而自身的出处却是一个空白。

  今年有德州陵县边陵镇夏庄,族人夏立国先生来函,询问夏氏谱事,据他说:

  一、山东夏庄有口碑:说洪武初年(1368)我祖先随军来此。屯芦家屯。

  二、夏庄老先人有三子,一服役,有一位被明永乐15年(1417)拨派到德州北营,守护苏禄东王墓。

  山东回族史料称:洪武初年(1368),徐达,常遇春以25万大军平山东,徐、常部队多回回人,曾于山东军屯了部分军人。元、明时期的军屯制度,逐渐形成了山东的回族聚居村庄,现今无棣县的五营、阳信县的六营、大营、小营,济阳县的刘营、马营,禹城县的韩家寨,原属齐河县的老寨子等许多地名还留有着当年军屯的印迹。

  据说元时的德州地区的陵县、禹城、齐河县等处均为探马赤军(回回军)屯垦入编之地。据《中国回族》载:这些长期着军屯生活的回回人,到了明朝还有部分被统治阶级使用。那时,也被称为“鞑子兵”。当时为了安排回回官兵的家眷,在平原县专设了一个回回村,即现在“达(鞑)官营”。

  我夏氏陵县夏庄老先人随军而来,屯芦家屯之说,与此时间不符。恐为后事。

  回族夏氏由来,在明德堂夏氏谱中,其始福建泉州清净寺主持夏不鲁汗丁,那么福建泉州为夏氏之根,因之追溯去泉州。

  福建泉州夏氏

  《泉州府志》载,公元14世纪初(元皇庆1312--1313)二年间,一位博学有德的经师,随伊利汗贡使来朝,在福建泉州登陆,定居排铺街,时龄84岁,其后,在当地穆斯林的一致请求下,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不鲁汗丁,被政府任命为泉州清净寺“摄思廉·夏”。“摄思廉”为阿拉伯语音译,即汉意“伊斯兰”,“夏”,(今译“筛海”),“夏”在阿拉伯文,本意指:“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长者”是对经师的一种尊称。由于“摄思廉”是指宗教称谓,穆斯林群众称为“夏不鲁汗丁”。这位掌教人,在世界著名的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太当年路过泉州时曾见过他,白图太在游记中称:当地高尚的“谢赫”(今译筛海)中有卡泽伦人(今伊朗西南部)不鲁汗丁……。由此得知不鲁汗丁乃伊朗卡泽伦人。

  中国回族夏姓大约是在朱元璋建国后,禁胡服禁胡语时,夏不鲁汗丁之子取其父名首音“夏”为姓的。由此中国回族夏姓繁衍至今,遍布全国。

  夏不鲁汗丁在历史上还有一件事,福建泉州清净寺位于泉州之南城。南宋绍兴元年(1131)由纳只卜·穆兹喜鲁创建。元末,阿合昧为都市(管理人员职称)时,营私不任,凡“供天给众”之具“窜易无遗孑”清净寺因之废坏,泉州穆斯林群众累抗于官,未能解决。至正九年(1349)闽海宪佥赫德尔行部至泉州,清净寺主持夏不鲁汗丁领群众控告,终于胜诉,得以归还旧物。遂与泉州商人金阿里筹资修葺旧寺。

  清净寺自不鲁汗丁任主持后,家族世袭达三个世纪之久,自元皇庆至明万历有史记录之夏姓掌教为:

  夏敕:他是随其父来华的幼子,其父寿长142岁归真(夏不鲁汗丁84岁来华,时值元皇庆年间1312,那么不鲁汗丁出生在1228年卒于1370年,时值明洪武三年)。夏敕亦寿长110岁,继其父后任清净寺主持。

  夏敕长子是否主持过清净寺,没有任何资料可以佐证。但乾隆《泉州府志》卷16称:明正德年间(1506)夏彦高任主持。那么夏敕在其父归真前继任清净寺主持到夏彦高接任,时差(1506年——1370年)135年,中间似应有另一位主持,既然清净寺是夏氏世袭,那么这位主持,似为夏敕长子了。如此,夏不鲁汗丁后,其子夏敕而后夏敕之子,直至夏彦高已有四任主持了。

  夏得升,在福建泉州《重修清净寺碑》称:明隆庆年间(1568)任主持。

  夏东升,乾隆《泉州府志》坛、庙、寺、观篇称:明万历间(1588年)任主持。

  夏日禹,福建泉州《重修清净寺碑》称:明万历间(1607年)任主持。

  夏氏主持清净寺自元朝皇庆年(1314)至明万历25年(1607)后,历时三个世纪。

  朱元璋建国后,在洪武五年(1372)下诏:“蒙古色目人氏既居中国,许与中国人谛结婚姻,不许与本类自相嫁娶,违者,男女两家抄没,入官为奴婢。”在排斥异民族的思想指导下,掀起了反蒙古和色目人的浪潮,禁胡服、胡语等压迫手段,迫使穆斯林大众,大部份放弃伊斯兰教,与汉族通婚,取汉姓,接受汉文化。

  蒲寿庚降元后,曾屠杀泉州南外宗正司皇族和数千淮兵,激起民族仇恨,祸及子孙。朱元璋执政后,对东南沿海的回回进行了镇压,于是泉州穆斯林大批外迁。

  泉州穆斯林外迁早在元末至正六年发生的亦思巴溪战乱时,陈友定军破泉州杀戮色目人,造成大批穆斯林外逃避祸。

  明永乐五年(1407)成祖颁发敕谕:保护伊斯兰教寺院及教徒,泉州的一部份穆斯林才逐渐返回城里,定居于圣友寺旁。

  夏不鲁汗丁后裔定居清净寺菜园。

  20世纪30年代曾主持过泉州清净寺教务的张玉光阿訇说:泉州城内之回民只有十一户……此十一户回教人,除夏姓外,均以营商为业,其中堪称小康者,仅二、三户,余皆系小本营业,藉可糊口而已。

  张阿訇曾叹息“昔为回教最盛之泉州,号称回教入华之一大根据地,而今,除此两户(指泉州城的夏、蒲两户)外,余均反教(指泉州城的老户)言之不胜痛心之至。”

  山东回族夏氏一般指认北营回民村的夏乃马当为祖先。

  夏乃马当是在明永乐15年(1417),被当时政府从历城拨派到山东德州的苏禄东王墓地的。

  此事,要从明永乐三年(1405)郑和下西洋时,邀请的苏禄东王来华说起。明永乐15年(1417)八月,苏禄东王对明王朝进行了访问。在北京逗留了27天,九月启程返国,一行人沿运河南下,到达德州,东王突患急症,不幸逝世。《温安家乘要录》载:“我始祖苏禄国恭定王巴都葛叭答剌,于明永乐十五年,躬率眷属,梯山航海,效贡中国,帝嘉其忠诚,温旨褒锡。是年秋,陛辞归国,行末数日,中途遭疾,到德州迤北安陵薨逝(葬于德州北二里处,后称北营),时永乐十五年九月十三日也”。东王墓建成后,赐祭田二顷三十八亩,永免地税钱粮,并拨历城回民夏乃马当、马丑斯、陈咬住三户给王裔役使,全户豁免杂役差徭。

  夏、马、陈三户除耕东王祭田外,还分工办理每年的祭典事宜。祭官酒席,以及礼宾,承祭、王后酒席,以上系坟户夏户承办。桌椅、围屏、净水盆巾,祭酒炭等物,以上系坟户马户伺候。花果彩红看酒,行人奉节,祖茔添土、修筑人役,以上系坟户陈户经营伺候料理。修理垣墙,夏户管七十堵(处),陈户管拾堵,马户管贰拾堵。夏、马、陈三户也因之被免除赋役。随着东王后人在华居留日久,逐渐与周围的中国人、特别是与回民婚姻,其中主要是与夏、马、陈三户回民通婚,生齿日繁。以东王墓、东王祠庙为中心慢慢地发展成为一个有苏禄人血统和中国回族血统相结合的小村落。这就是现在的山东德州北营回民村。

  北营居民的婚姻情况:苏禄东王留守墓地的二位王子,长子安都鲁,次子温哈喇。温哈喇娶侍女嗒喇一林,生一子温嗒勿娶李氏,生三子。长子温玉:生一子温祈娶王氏。生一子温强娶夏氏,生四子。长子温守礼娶王氏,生一子温承嗣娶白氏。温哈喇次子温山娶高氏,生三子,长子温禄娶夏氏,生一子温彰娶李氏,生一子温守义娶夏氏。以上是最早北营回民村的部份婚姻状态。

  由于夏乃马当在明永乐时被调北营,遂成为北营夏氏家族之祖先。但在溯源其祖籍时却无资料佐证,就蛛丝马迹,仅可追溯到随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总旗牌官夏文南。夏文南在第三次下西洋回朝后(永乐11年),被军屯至山东。部分军士的军屯生活,逐渐形成山东的回族聚居村庄,这一现象在明初较为显著。这些人在军屯后的编民,政府可以调拨其工作。夏乃马当被拨派北营守坟,这说明他的身份是一编民户,夏文南被军屯山东,时值明永乐11年(1413),而夏乃马当的拨派时是明永乐15年(1417),据新疆穆斯林学者魏德新先生称:“直到现今尚未发现,中国回回夏氏还有第二个祖源出处。”当时在山东也就没有第二位夏氏回回人时,两位(夏文南、夏乃马当)老先人应当是夏氏一个宗祠后裔,那么,夏乃马当的先人,似与夏文南有关。

  据山东德州陵县边陵镇夏庄的族人夏立国先生提供的资料称:“夏庄的老先人生三子,一服役,一被拨派北营苏禄东王墓地。”据此信息而言,被拨派苏禄东王墓地,当是夏乃马当。再从夏立国先生所提供的另一则信息称:“明洪武初我祖先随军而来,被军屯于芦家屯”。明洪武初(1368),被军屯于此的夏氏族人其年龄应在50岁左右,此人似在元延祐五年(1318)出生,在中国回回夏姓,这有福建泉州清净寺主持夏不鲁汗丁家族,他是在元皇庆年间(1313)来华的,夏不鲁汗丁的次重孙夏文南于明永乐三年(1405)任郑和船队总旗牌官,于明永乐九年(1411)被军屯山东,从年龄来看夏文南的情况,符合夏立国先生所提到“随军来此,军屯于芦家屯”之说。又说:“老先人生有三子。”被军屯的人属老弱病残,此三子当然不会在军屯后所生,(1318—1368)50岁的人了,而是在军屯前所生。

  凡“下西洋公干有功还”者,大多给予了“世袭替职”的优厚待遇。《闵书》载,右王千户韩十八因功升任,子韩贵今袭。另还记有全亮、祁振等世袭况。

  来源:济南穆斯林

  发贴者:夏伟

标签:镇江 回族 夏氏 祖源 考辨 
相关评论

夏氏宗亲网  版权所有  手机号/微信:18908662169


夏氏宗亲网为纯属公益性的网站,无任何商业目的,弘扬大禹文化为夏氏宗亲提供寻根问祖,沟通交流,资料查询。全站资料永久免费对全球的夏氏宗亲开放,若发现网站所载信息若有不准确之处,请与管理员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

闽ICP备17018138号